close


圖為:1987年張學良寫給原配妻子於鳳至的一封信。 邵曉鵬 攝
圖為:張學良生活舊照。 邵曉鵬 攝

圖為:張學良寫給子女的信。 邵曉鵬 攝
  中新網杭州9月18日電 (見習記者 張駿 實習生 邵曉鵬)“內心光明,永不會黑暗的。”這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被幽禁臺灣期間,在一封給其子女的家書中寫到的話。正值“九一八事變”83周年之際,再睹靜躺在浙江省圖書館里的數封張學良家書,這位在輿論浪潮中跌宕的軍人,藉著細瑣的生活紀事,流淌出內心的溫厚。
  “錦書憶舊——中外名人手跡展”正在浙江圖書館一樓展廳展出,該展覽上精選近百封中外名人的書信手跡。其中不乏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寧、斯大林等活在幾代中國人記憶里的響亮名字。
  在這眾多的書信手跡中,張學良寫給其原配妻子於鳳至及其子女的書信讓人印象深刻。這些書信寫於張學良被幽禁臺灣期間,時間跨度在1955年-1987年。
  83年前的今天,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入侵中國東北,製造了“九一八事變”,自此開啟了侵華戰爭,張學良背上了“不抵抗將軍”的罵名。而由其發動的“西安事變”促成了全國抗戰,功罪由此定評。
  距離這場促成抗戰過程中國共第二次合作的“西安事變”已有78年。而對於發起這場事變的主人公之一的張學良,多數人的印象僅停留在“少帥”、“功臣”、“民族英雄”等字眼。但對於張學良被囚禁臺灣時期的情況,很多人都不甚了了。
 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,1946年10月,他被送到臺灣;1990年起,張學良才全面恢復人身自由。
  幽禁臺灣期間,張學良記敘了日常生活小事,所展的書信中沒有類似於1936年及之前的發生在張學良身上的事關國家民族的大事。按張學良自己的說法,他的政治活動到1936年西安事變止,只有短短的十來年。
  而這些細瑣的書信也流露出張學良愛國將領背後的,身為丈夫和父親的溫厚,他時常在信中夾送自己的近照,也讓妻子和孩子寄送照片給他。
  在西安事變之前,張學良軍政事物繁忙,無暇顧及子女教育。其子女先後被送到意大利、英國讀書。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,子女在戰火中流離失所。直到1940年,才在幾番周折之後找到。對於子女的教育,張學良是心懷愧疚的。
  “請看風急天寒夜,誰是當門定腳人。”這是張學良在另一封落款時間為“六月廿四日”的信中教育子女所引用的詩句。他寫到,“要是到了風急天寒之夜,你能夠不能夠,當得起門、定得住腳?這可要看你骨氣如何了……尤其是黑夜茫茫,你得有膽氣,還得在黑暗之中,不失迷方向……內心光明,永不會黑暗的。”
  骨氣和膽氣,在張學良研究專家、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教授王海晨看來,張學良以身作則。“他的骨氣就體現在為了保存國家抗日力量,發動西安事變,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。他一直把國家放在心裡,有膽氣,膽量大,始終裝著大我,裝著國家。”
  在給其原配於鳳至的書信中,張學良多以感謝和宗教祝福,他寫,“在精神上十分快樂而安定,我覺著基督的手觸著了我。”
  對於張學良是否真的信仰基督教這一點,眾說紛紜。王海晨認為,張學良信基督教是為了自保。“張學良身邊看管他的人都是蔣家的人,信基督教,一個是自我保護,不談政治;再一個就是做給蔣家看。”
  晚年的張學良一直待在美國夏威夷,直至逝世,不在被軟禁半生的臺灣,也不曾回到養育他的東北老家。
  王海晨說,重感情的張學良想家,有人到夏威夷看望他,問及此事,張學良淚眼婆娑。晚年行動不便的張學良坐在輪椅上,旁人推著他走時,他常說要往海邊走,“前面就是大海了。”
  “他實際上說的是大海的對面是家鄉,他要回家。”王海晨嘆言。(完)
(原標題:張學良書信曝光 寫給子女:內心光明永不會黑暗(圖))
(編輯:SN12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huvuunuy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